东汉末年,佛教还没有在中国流行开来,所以对汉代墓葬文化影响最深的,是道教。道教在汉代由黄老道发展,到了汉末,已经出现了如张陵的五斗米和张角的黄巾军等大规模的组织。现在的道教,就是从五斗米教(正一教)发展来的。
汉代墓葬与道教密不可分。本书《死与重生》,从汉代的墓葬入手,研究当时人们的信仰。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研究中力倡“同情之理解”,即要求研究者要将自己的心态放到历史时期,以当时人的心理理解当时的文化,而不是以现代思维诊断古人。
因为书写的产生远远晚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因此文化的许多方面是通过书写之外的形式传递下来的。墓葬文化也是如此。同时汉代墓葬中保存的图像、铭文、解注文等材料多出自社会下层,其反映的思想在正史中很少记载,所以可供研究的资料相对偏少。
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是道教的主要来源之一。神仙信仰是道教崇拜的核心内容。不死或长生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也是与其他宗教最显著不同之处。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区分道家与道教:“道家一物我,齐死生,其至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道教讲修练的方法,以求长生为目的,欲使修练底人维持自己的‘形’,使之不老,或维持自己的‘神’,使之不散。”
葛洪,号抱朴子
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这其中既包含着对死的敬畏,也包含着对生的渴望。
道教乐生恶死。崇拜神仙是道教信仰的一个方面,实质上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它把人放在第一位,试图以修练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葛洪认为天地无穷,龟鹤长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遵循自然的生存规律。既然养生可以延年,人自然可以长生成仙。
从战国中期到两汉,以昆仑山代表的仙山和以西王母为代表的仙人被创造出来。在秦始皇和汉武帝狂热追求升仙的过程中,西王母由一个半人半兽的怪异神灵变成了一个有着人的形象的女仙,由一个刑罚之神变成了一个掌不死之药的神仙。昆仑山有三重境界:最高层叫“增减”,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第二层叫“悬圃”,有各种珍禽异兽;最下一层叫“凉风”,只要登上这一层就可以长生不死。
西王母,《山海经》插图
汉文帝时,术士们相信,如果 “抱素守精”,就可以“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求仙的人就能从世俗中得到解脱,进入不死之境,成为人人向往的神仙。
在先秦传说中,神仙是住在海外仙山或昆仑山的不死之身,他们生而为神为仙,超越了一切自然命运和社会命运,手中持有凡人渴望的不死之药。凡人要想得到,只能苦心去求。到了汉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求药成仙变成了主动修练成仙。而当活着成仙不可得时,便寄希望于在墓中进行布置或放置丹药,从而死后成仙。后来,人们发现了白日飞升的不可得,于是,把目光投到了死后。西汉壁画反映出墓主人在仙人的引导下升仙,而东汉末年的壁画反映出墓主人自己炼制丹药以成仙。
闻一多在其著《神仙考》中认为,按古人观点,肉体尽毁灵魂才可以飞升,如果土葬则肉体是完整的,灵魂无从飞升,所以古代羌人以战死为吉,以病终为不祥,故人不畏死;而在汉代习俗中,病死为善终,战死为不祥,但这样一来灵魂也就无从飞升了。
王屋山洞,十大洞天之首
与其他宗教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相互隔绝相比,道教神仙世界具有超世性和世间性结合的特点,并被细分为“出世”和“不出世”两个层次。“出世”信仰认为肉体离开凡间,生活在天上或海外仙境,“不出世”信仰相信长生乃至不死,永享人间之福。事实上,仙境仍然具有世间性的特点。按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是指道教的神圣空间,是一个独特的非人间世界,它们位于名山之中且互相贯通。修道之士栖身的山中石室、洞室名义上是他们的炼养之地,实则为他们在此世的仙境。道教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说。唐以前,洞天福地的居民除少数真正避世者外,绝大多数与道教修行活动有关。
对古人而言,时间是循环运行的,这种认识来自于他们对于四季运行的观察。对于他们来说,死亡之后的再生是不言而喻的。而坟墓就象征着母体,丧葬仪式意味着把死者送回了母体。
道教有“顺生变化观”,即《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教还有“逆生变化观”,变为:“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这就是“复归于婴儿”的思想,道家修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回到母体内的婴儿状态中。人若求长生就必须“逆生而行”,夺造化之秘。神话中的“山中无甲子”即来源于此,“神仙洞府”里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而墓室就是死者的神仙洞府。
盖天图
汉代墓葬信仰认为,借助器物和仪式,重生代替了死亡。墓葬的过程就是把墓主转变成不朽的存在,可以永生,甚至可以成仙。天上的官舍住的是神仙,地上的房舍住的是凡人,而墓则是从地上到天上的必经之路。一旦从地上去到天上,就可以和天上的神人(或仙人)共起居。
汉代很多主持墓葬仪式的人是巫觋,他们是后来早期道士的主要组成部分。宗教仪式试图解释一些常人看来不可能解释的东西,但它更经常是将完全可以解释的东西搞得更加神秘。
除了道教,儒家“孝”的思想也是丧葬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否按照丧葬之仪行事成了判断一个人孝顺与否的重要标志。“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社会上厚葬之风盛行。但是,随着道教对社会思想的渗透,人们的想法逐渐改变。出现了“事死不得过生”的说法。
本书对墓葬器物的描写和解释,实在可以当作盗墓类小说写作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些盗墓小说的描写确实是言之有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