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又名长寿寺、显通禅寺,中原四大名刹之一 。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内,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状,该寺居正中。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一、关于香严寺
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年(714),为唐肃宗、唐代宗两朝国师慧忠的修炼道场。唐代宗时奉为国家设置。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在此削发避难潜隐7年。香严寺原有上寺、下寺两禅院。1968年,下寺淹没于泱泱丹江口水库之中,现仅存上寺。上寺鼎盛时有殿宇楼榭400余间,后历经兴衰,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上寺四面环山,地形状若莲花,寺院恰在莲花台中。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傍势,一进五院,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殿宇楼榭,鳞次栉比。寺内有“三绝一宝”:砖雕、木雕、石雕和壁画;有三大奇观: “美女抱将军”树、能识善恶的痒痒树和“灵气宝地”。
寺外有双石洞、珍珠泉、望江亭、虎踞阁、竹海塔林、璇台绝顶、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军事体验基地、火石岭山门服务区等景观。
二、上寺建筑布局
香严寺原有两座寺院,一在万山环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称上寺、下寺。1968年,下寺淹没于丹江口水库,现仅存上寺。
上寺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到北的建筑依次为石牌坊、山门、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望月亭、法堂、藏经楼等。其建筑特点是,依山傍势,由下而上,逐级排列,与两厢配套建筑一起形成八级五院。
中轴线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普贤殿、祖堂、地藏殿、僧堂;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文殊殿、禅堂、观音殿、斋堂、僧堂、阁楼、钟楼、客堂、十王殿。藏经楼东另僻静养院。静养院南面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账房、厨房、仓房、磨房、碾房、牲畜房;静养院东北辟有后寮。寺院东北约30米处建有护塔小院。寺院共有房屋144间,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规模宏伟,古朴庄重。
三、寺内景观(主要殿堂阁楼及其他)
1、石牌坊
石牌坊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通高5.54米,四柱三间,古朴庄重。四根石柱中,一根青石,三根砾岩(沉积岩)。石柱顶端为宝珠式雕饰,根部有雕刻着卷云纹的抱鼓石鼎助。横额四周饰有浮雕卷云纹。横额正面题刻“敕赐显通禅寺”,为明宪宗朱见深所赐,驸马都尉沐昕所写;横额阴面题刻“大明唐府重建”(明代,南阳被封为唐王府)、“嘉靖己亥年孟春立”(1539)。石牌坊四柱相连,坚实稳固,历经400余年而巍然屹立。
2、韦驮殿
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面五进三,倒座硬山式建筑。殿南明间大门青石抱框,刻对联一副:“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名光日月佛国之中大圣人。”黑漆大门上刻“龙、虎”二字。大门上边正中横悬“香严古刹”匾额。东西梢间前墙各有一个内方外圆、直径三米的大窗,活像两只硕大的佛眼,洞察尘世凡俗;窗眉字匾,东为“宏法利生”,西为“助国福民”,充分体现造寺者对香严古刹作用的期望。殿北正间门楣上题“摧邪辅正”匾额。横额、雀替雕刻“雅童采莲”、“二鹿同春”、“凤凰戏牡丹”等40余幅图案。东、西檐角书写梅花禅联:“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海无边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广,烦恼无尽誓愿断。”殿内正中砌一隔墙,将正间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二殿,南奉关羽为珈蓝殿,北奉韦驮为正殿。
3、过厅
又名“接官厅”。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硬山式建筑,厅内脊枋上墨书“大清光绪五年三月”,并绘有道教徽记。此厅小巧玲珑,匠心独运,为香严寺独创,是古代方丈以最高礼仪接送达官贵人之地。
4、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中心位置,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69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面五进三,环列26根大柱,飞檐挑脊,斗拱层叠,兼有南北建筑风格。殿外木雕、石雕、砖雕和殿内明代彩色壁画,被专家誉为“三绝一宝”。
5、望月亭
原名宣宗皇帝殿,又名礙月轩、指月处。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重檐硬山卷棚式,上覆灰筒瓦,檐下置三踩斗拱。外观高阁飞脊似两层楼,内看卷棚曲联实为一层,结构精巧,朴实素雅。
据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光王李忱为免遭颖王李炎(后即位称武宗)杀害,潜至香严寺,投于智闲禅师门4下当小沙弥七年。夜阑人静之时,李忱在此处望月兴叹。唐会昌六年(846),武宗李炎驾崩,太后下诏迎李忱回宫即位,是为唐宣宗。宣宗力倡佛事,拔冗整饬禅院。香严寺僧众遂建宣宗皇帝殿,以纪念李忱倡佛重教,厚爱香严寺的恩德。殿东有雍正十三年“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记”,记其史实。此殿后取名望月亭。
6、法堂
为慧忠国师首创,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五进三。檐下平板木枋的木雕,房脊上的砖雕,精美绝伦。堂内供奉笑口弥勒佛,是僧众讲经说法的地方。
7、藏经楼
清乾隆年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式二层建筑,正脊、垂脊均为花脊。一、二楼前檐外壁绘有降龙、伏虎、山水、花鸟、神话、人物故事等百幅彩画,画面纷繁,形象逼真。檐檩、挑梁、平板枋、栏额上面均有彩绘,五光十色,富丽堂皇。一楼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二楼藏经书。
8、钟楼
始建于唐代,明代重修,“***”时期(1972)被拆除,2010年复建。青石方形基座(边长12.05米),木质结构,飞檐三层,攒尖屋顶,通高15.2米,建筑面积约257平方米。内挂大钟,纯铜铸造,重达3吨。正可谓:暮鼓晨钟惊凡界,梵语经声迎香客。
9、横三世佛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大佛,佛教尊横三世佛,又称三方佛。
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右为阿弥陀佛。释迦摩尼,35岁成佛,80岁涅槃,著佛经《三藏十二部》,奠定了佛教基本教义——倡导和平、慈悲、济世、利人。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世间众生除病解痛,消灾免难,亦称大医王佛。阿弥陀佛,缔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代表着光明无量、智慧无量,亦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三尊大佛,端坐大殿,法眼圆睁洞察世事偏颇,慧目常闭悟透人间禅机。
10、“三绝一宝”(木雕、石雕、砖雕和壁画)
香严寺内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被专家称为“三绝”;大雄宝殿内的大型彩色壁画,被专家称为“一宝”。
木雕集中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石雕遍布于殿堂、古塔和石碑。砖雕集中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的屋脊和垂脊。雕刻内容为龙、虎、狮、鹿、牛、马、象、鱼、麒麟、飞鸟、怪兽、山水、祥云、花草和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奇妙,刻工精细,内容浩繁,形象逼真。
大雄宝殿内四壁彩色壁画,为明代《朝元图》,总面积403.93平方米。东山墙壁画为众神朝拜玉皇大帝图,西山墙壁画为道教诸神朝拜原始天尊图;前墙东边壁画为地藏王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西边壁画为观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后墙东边壁画为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西边壁画为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彩色壁画,使用颜料考究,构图严谨;人物姿态各异,形神兼备。
木、石、砖雕刻和壁画,是香严寺精华所在,虽经天长日久,但仍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气息,是我国古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11、灵气宝地
藏经楼西次间有一块8平方米的神奇土地,地面呈龟壳状。据说,无论你怎样铲平或下挖,它都会在一夜之间重新隆起,因此称之为“灵气宝地”。凡到寺院观光朝拜的人,都要到此祈祷,以求心想事成。
这里有个神秘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并无什么建筑,后面是一峡谷。当年唐宣宗李忱登基前,为了躲避武宗迫害,潜入香严寺当沙弥。后来,武宗派人来刺杀他,他慌不择路掉下深谷。杀手走后,李忱不知被什么东西托着徐徐升了上来。原来,峡谷变成了平地。李忱当即称这块土地为“灵气宝地”。
12、宋代桂花树
藏经楼院内生长着一棵桂花树,宋代所栽,已有800余年高寿。桂花树分金桂、银桂。这棵桂花树属金桂;每年农历八月,接连两度开花。花开时节,满院飘香。
13、明代香橼树
观音殿前生长着一棵香橼树,为明代太虚禅师亲手所栽。其果圆形且香味浓郁。太虚禅师在香严寺功德圆满,特栽此树作为纪念。
14、痒痒树
藏经楼院内生长着一棵痒痒树,实名紫薇树,又称百日红,为明代仁山毅禅师亲植,是香严寺奇树之一。它能知善恶,善者轻挠树干,枝叶即颤动;恶者挠之则不动。因善者轻挠树干,枝叶便无风自动,好像一个人被挠了胳肢窝一样,故俗称痒痒树。
四、寺外景观(主要建筑)
1、山门
山门巍然矗立于火石岭,一门跨豫、鄂两省;仿汉唐建筑,三层三重檐,通高25.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它是香严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辐射整个景区的服务和管理中枢。主要功能为门票销售、游客咨询、景区介绍、交通换乘、购物休憩、旅游监控、景区办公、停车服务等。
2、望江亭
望江亭建于香严寺南面山主峰,圆形攒顶式建筑,高两层12米。登临亭上,寺院全景尽收眼底,浩淼丹江一览无余。江水环绕,玉带飘渺,群山连绵,满目苍翠,令人心旷神怡。
3、虎踞阁
虎踞阁建于香严寺西虎山之巅。山势雄奇险峻,形似卧虎;更有元代香严寺牧牛祖师憨憨和尚在此伏虎牧牛,因称虎山。山巅阁楼,因山而名“虎踞阁”。虎踞阁为八角攒顶式建筑,飞檐翘角,碧瓦流丹,高4层21米。登临阁楼,群山如黛,逶迤匍匐,让人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
五、其他主要景观
1、银杏树
韦驮殿前和竹林边两棵银杏树,为唐肃宗、唐代宗国师释慧忠亲手所栽,今已1000余岁。两树粗三四围,高数十米,是香严寺奇树之一。殿前银杏树为雄性,只开花不结果。竹林边银杏树为雌性,靠殿前雄性银杏树所授花粉而结出累累硕果。殿前的“丈夫”和竹林边的“妻子”根在地下相连,叶在空中絮语,仿佛人间一对恩爱夫妻在向游人诉说着香严寺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沧桑。
2、信息树
竹林边这棵千年雄性皂角树,是香严寺奇树之一。平常不结皂角,而当国家即将发生重大事情时则挂果以示人间,因称“信息树”。
据传,唐玄宗天宝13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唐穆宗长庆4年发生的朝廷染坊供役人张韶狂妄称帝;唐文宗9年,宰相王涯、郑训等人发动未遂的“甘露之变”;唐会昌5年,武宗李炎掀起的一场反佛毁寺狂潮;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两次进入淅川,大灭佛教;1976年,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三大伟人去世,国家政坛发生巨变......每当国家大事突发前夕,这棵树会在一夜之间结满皂角。
雄树挂果本是一奇,而又与国家大事偶合,不免带上了神秘色彩。人人都有好奇之心,但渴望和平的人都不愿在自己生活的时代看到此树结出皂角。
3、美女抱将军
香严寺奇树之一。所谓“美女抱将军”,是香严寺周围的人对此树的趣称。参天古木为北方麻栎,又称橡树;高大笔直,直冲云霄,恰似一位英武的将军。藤蔓为南方植物,俗称小美女,她柔美娇嫩,紧拥“将军”。女诗人舒婷欣然命笔,作《致橡树》歌之。
4、竹林风光
苍翠修竹环绕寺院周围,达数百亩。它依山傍势,绵延起伏;叶叶相覆,根根相连;亭亭玉立,雅枝亮节。风吹起,竹枝竹叶飒飒瑟瑟犹如千万只长萧合奏。竹林中,古木杂植,曲径通幽,蝉鸣鸟啼,清流潺潺。置身其中,让人顿失俗念龊气。
5、一柏担八榆
香严寺东龙山山垭上,有一羊肠小道。垭口处,小道两边各生长四棵古老的山榆树,树根弯弯曲曲,像虬龙般盘扎于石缝中;树干斜长横生,显出龙钟老态。奇妙的是垭口正中恰好生长一棵千年古柏,仿佛一挑担着八棵老山榆。人们根据汉字的谐音,称之为“一柏担八榆”。凡到香严寺的游客,都要前往观赏,并细细揣摩它为什么暗含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神秘的“108”这个数字。
6、碑林
碑刻是历史的见证。据有关文献记载,香严寺原有碑刻200余通,而现存古代碑刻仅有80余通。著名碑刻有:“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重修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记”、“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记”;明代理学名儒李衮的“白崖山香严寺阴记碑”和香严寺高僧颛愚谧的“无根二柏”、“无缝宝塔”、“珍珠涌泉”等诗碑;唐元稹、杜牧、李商隐,宋王庭筠,明彭凌霄、金元好问等人的诗刻碑。
现存碑刻中,形制上分为立式和卧式。卧碑多嵌于墙上,多数为竖碑。文体上分为文碑和诗碑。文碑多记载香严寺的历史发展、某建筑物的建造原因和经过及有关事件,诗碑多是香严寺住持、禅师或社会显达的写景抒怀之作。碑座及碑身周边多有雕刻,龙、凤、鹿、鹤、花、草、树木等交错有致,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碑刻书法字迹端庄秀丽,笔锋遒劲有力。
碑刻是香严古刹极为重要的艺术品类,不仅为古建筑群和森林公园增添了风韵,也是研究香严寺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资料依据。
7、塔林(翠竹映塔)
香严寺因大德高僧而建寺,又因高僧圆寂而筑塔。历代高僧辈出,名塔林立。香严寺原有200余座古塔,可惜历代多有毁坏,现仅存40余座明、清所建的石塔和砖塔。这些古塔多为古、近代高僧圆寂归葬之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现存古塔中,以颛愚谧禅师法云塔最为著名。此塔七级六棱,高三丈余。宝山长老塔、远大和尚塔等也较有名。古塔均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晚秋时节,登临面山顶峰远眺,那枫叶似火、竹林若海、灵塔如桅的胜景,令人赏心悦目。
8、七级佛塔
始建于清乾隆11年(1746),是乾隆大帝为表彰颛愚谧禅师的功绩特为其敕建。此塔坐落于寺院东北50米处竹林内。颛愚谧,临济正宗第36世传人,于清康熙末至乾隆初任香严寺方丈(20余年)。为复兴香严寺,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功绩斐然,不可磨灭。颛愚谧禅师退居后,嗣法门人照熙奉皇命率众僧特为其建造一座高三丈有余的法云塔。此塔系七级六棱穴地,红色大理石建筑,于国内其他禅院所罕见。塔前偏东约4米处,立《敕建香严显通禅寺颛愚谧法云塔铭》碑。碑文记述了禅宗的历史渊源及颛愚谧禅师的简历。
9、双石洞
香严寺北约一公里处的清风岭阳侧悬崖绝壁上,有双窟并立,相距5米。北洞进深3.18米,宽2.42米,高3.16米;南洞进深4.12米,宽3.02米,高3.52米。洞内凿佛台三阶。石洞门两边均凿有石门框,门高2.64米,宽1.4米。门上额凿刻花顶窗。一块巨石,刻凿双窟,几让人疑为鬼斧神工!洞中原有石刻造像近20尊,可惜于“***”期间被毁,现已荡然无存。洞前一石壁(长8米,高7米)上镶嵌石碑一块,碑上刻古诗四首,皆为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主事李荫所作。
其中一首云:
深山花事已无多,洞口阴森绕绿莎。
客至不须询世代,石门铁笔纪宣和。
洞门柱上刻”宣和之初创修此庵“题记,可见石洞已有近900年历史了。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