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食大赏
网购二斤南瓜子
这两天想磕南瓜子了,超市和农贸市场都有卖,生货很少都是熟货,而且椒盐、麻辣、五香各种味。怕的就是这类熟瓜子,不仅败坏了南瓜子本来的香,而且必有化学添加剂,所以要买生的自己炒了吃。
网购很方便,不过陷阱有点多,好在几年下来多次掉坑换来了不少经验,足以应付网店的花样套路。真要是找不到纯货,那就下手自己来,像前天那样,买不到零添加的黄豆酱,就自己做一锅。没有添加剂,能吃个把月,还比工业产品味道好。
可是南瓜子自己做不来,只会炒熟,还是网上找吧。生南瓜子好挑选,不用担心化学添加剂,个大饱满、价格合适就中。很快挑了一家,内蒙的,算得上瓜子产区,下单二斤,第二天发货,今天上午十点收到。
嗑瓜子不是东北人的专利
提起嗑瓜子,浮现的画面就是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嗑着瓜子拉呱。我小时候好奇心驱使,很想知道他们怎么会一磕一天的,那得多少瓜子啊?我们只有过年才有得磕,好羡慕能天天磕,有机会见到东北人就紧盯着门牙看。
门牙是嗑瓜子的工具,家里挖地的锄头一样,使用多了也会磨损。我家的锄头都磨损严重,大锄(挖地的)、刨锄(除草的)都比新锄头磨秃噜很多。观察(偷窥)东北人门牙很快有发现,果然跟锄头似的有明显磨损,不过不是磨秃磨短,而是中间磨个槽。
从发现嗑瓜子的牙槽起,就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蹈人家的覆辙,把门牙磨出个深槽。我也爱嗑瓜子,小时候母亲每年会在地头荒坡种几棵南瓜,秋后吃了南瓜留下瓜子,过年炒了待客。几十年后,嗑瓜子养成的习惯还没改,每次都换着门牙磕,生怕单用一颗牙会磨出槽来。
这时候能顺利到手是幸运
算来整一个月了,十月的八天长假,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奥密克戎。昨天的本市疫情发布信息,确认了郑州的疫情是大货车带到万邦市场,然后散布发作,以至于全市区紧张抗疫到如今。
这个期间,买菜和快递成了重点防控对象,所以快递还能到手,确实是件幸运事。粗略统计下,一个月来网上下单的货,对方能够顺利发出,十分之一不到,都是统一说辞,“受疫情影响,发货时间延迟,详情请联系商家客服”。有的即使到了,也进不了小区,有时驿站干脆关门。
南瓜子陷阱引起我的好奇心
上午短信通知,南瓜子到了驿站,带上口罩下楼,去驿站取货。快件到手一掂,立马感到不对,这是二斤吗?我的手对重量感觉度相当高,可以精确到误差半两之内。这可不是瞎吹,多少年练出来的,学名叫做肌肉记忆。很早的时候,痴迷钓鱼,半两以上的鲫鱼,摘钩就知道几两几钱。
本来我不是扣扣索索的个性,这次倒要验证一下。回来拿出电子秤,果然不错,两袋才重896.2克。也就是说,毛重还不够斤两,连皮才一斤八两不到,少了二两多。确认收货前找商家客服,说你标明一斤一袋,怎么八两秤啊?发去现场称重照片。他可能遇到这样的咨询多了,问都不问原因,张口就说,退你两块钱吧。
没说几句,退了三块钱,此等小事也就算了。再说瓜子虽然小点,还算饱满新鲜,说话间打开袋子开始炒吧。谁知倒进锅里时,随着出来一袋大家伙,掂在手里重坨坨的。啥玩意儿?细看是防潮剂,秤上显重84克,快二两了。
古老的奸商套路网上焕发青春
就这样,标明二斤(1000克)的南瓜子,毛重896克,加上防潮剂2×84克,总共只有728克,合1.456斤,不到一斤半,还没算皮重。就按每斤短秤二两七钱算,售价一斤10.8元,多收2.92元。看他家的该商品主页,已经卖了3000+,那就多收了8760元。这还是生南瓜子,熟瓜子要贵些,多收的钱也更多。
一个单品,每斤售价10.8元的生南瓜子,靠古老的奸商套路,能以七两秤每斤多收30%的钱(三块),有点狠。是不是网店都这样呢?我随后查看了几家卖南瓜子的店,结论跟前天网上选购黄豆酱差不多,足斤足两的很少。
可能是用防潮剂冒充瓜子重量的骗术被识破太多吧?也有标注“不含防潮剂重量”的,好像在告诉消费者他家没有滥竽充数,绝对的足斤足两。不过感觉和黄豆酱一个套路,很像成语“掩耳盗铃”,南瓜子明确标注的是“我没有用防潮剂冒充重量”,黄豆酱是“按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未检出(添加剂)”。这话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