珏山山名起源于何时及珏字的来历一直是珏山文化研究人员探讨的课题,也一直困扰着热衷于珏山研究的爱好人士。近日,对珏山一名从留下的碑刻进行了细致的收集和整理,从中找到了一些珏山使用的影子。就珏山现有的碑刻情况来看,最早可追溯至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的福严净影山场记。也可以这样认为,珏山山名从隋朝就开始使用,但为何过去一千五百年仍然没有大的普及。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珏字为皇室专用字,所以在民间普及有相当的难度。珏字与“瑴”通义,关于玉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从河姆渡文化中已经有了开凿玉器的工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传说玉具有灵性,同时是稀有的装饰品和奢侈品,真正使用在商周以后,仅为皇室的专用。从《左传·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93年):“皆赐玉五瑴,马三匹。”的记载到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翁伯以礼玉十珏以授仙童”。我们可以看到由瑴到珏字的转变,从字面使用的情况来看,应该为玉器的数量单位。因此,从商周开始玉器为皇室专用,故玉器的单位也仅局限在皇室内部使用。唐宋以后,玉器在民间普及,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使珏字在民间没有使用的空间,民间也将玉器的单位变身为块。所以,我们今天使用的玉器单位是逐步演变而来的。块的使用,将玉的高贵身份降低。
二是,珏山山名的使用沿革。珏山山名在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便有明确记载,但在后世的刊刻中,仍使用硖石山,极大的阻挡了珏山山名的普及。如硖石寺慧远法师遗迹记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硖石岩岩,还有青莲寺古德高僧记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中下硖石之名,另外还有在珏山南顶留下的登硖山绝顶真武祠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一诗中仍用硖山,所以珏山山名用之甚少,因此普及程度很低。从现存碑刻来看,除在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福严净影山场之记使用珏山山名以后,到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重修珏山西顶并南天门与黑虎神祠碑记中使用珏山山名,上下持续424年,可以看出珏字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很深,在当时的民间传播与普及甚是困难。明嘉靖八年的碑刻使用珏山山名后,仍是珏山与硖山混用,到清朝时已经基本开始使用珏山山名了。
三是,对珏字为形体字及皇帝御赐的考证。在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珏山重修碑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南双峰如削,纤丽奇俏,直插云表,赐名曰“珏”。从赐字的使用来看,珏字为皇帝亲赐,这里需要证实的是哪朝哪代哪一位皇帝。从珏山景区范围内留下的碑刻来看,真正引起皇帝关注的碑刻只有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硖石寺慧远法师遗迹记中记载慧远高僧大隋受命,出诣上京,诏公掌校译经,行僧众统理。开皇十二年,没于京净影寺。是日辍朝。帝曰:“丧吾国宝矣”。这是珏山景区内唯一一块与皇帝相关的碑刻,而且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的山场四至记载也仅相差五年,故推断珏字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依珏山山形结合皇家专用的玉器数量单位瑴所造,并将此字赐予珏山使用。同时,在硖石山青莲寺上方院铭记并序中记载:昔有疏王高僧远大师阴迹兹地,享誉乾坤;帝泽垂滋,群情普洽,可以看出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曾垂临此地,故赐字使用说法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珏字经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赐予后,在使用中仍有较多忌讳,所以珏字虽然写法简单,但是能够熟练认识的人是不多的。
综上所述,珏山山名从现有资料来看,仅为资料上的佐证和推断,明确的资料记载仍然需要不断的收集和整理。因此,珏山山名考证仅是一个开头,还需要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