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下长河》看懂孝庄临死前遗言,便懂得康熙接下来为何性情大变 内容: 历史长河滔滔不息,皇权更迭承传无穷。 孝庄女皇是一位出色的皇室妇人,她历经大清三代帝王,见证了江山的兴衰更迭。 临终前,她对孙儿康熙亲自传授了宝贵的遗训,这不仅仅是对太子继承的忠告,更是为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而设的一剂强心针。 孝庄的遗言如同一柄双刃剑,既指引康熙继位登基后应当秉持的为政理念,也预示着他日后必将付出艰辛的代价。 康熙是否顺应先祖期望,慎终如始? 他接下来又将经历何等波折? 皇权至上,廷臣何在? 大清国运衰微,内忧外患频起,孝庄临终之际,将皇权核心的关键托付予了年轻的玄烨皇帝。 她清楚意识到,只有坚决收拢朝野大权于一身,方能重振雄风。 因而,她劝谕康熙当断然铲除那些企图阻挠皇威的权贵,哪怕他们曾经是忠心耿耿的旧部。 孝庄的遗训如临大敌,言辞无情:"我观历朝历代创业容易守业难,太子能立则立,不能立就重新优选,这是头等大事。 流水不腐,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念旧,不杀大臣,可以;但不能不换大臣,你要小心被蒙蔽。 "一语道破天机,指出了太子无能以及朝中老资格大臣该当去留的关键。 果不其然,康熙在祭孝之初,便旋即对权倾一时的靳辅、陈天一二人亲自定斥。 靳辅被囚于环境尚可的督察院,陈天一则被困于冰冷潮湿的狱神庙,簪缨在握,死生由命。 在这二人之间,康熙无疑已有决断,他必须牺牲一员大臣,以彰显自身权威,震慑朝野。 陈天一无官无爵,早年狂放直言屡遭弹劾,正是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纯粹,令他成为最佳牺牲品。 继而,康熙亦传诏,"芝兰当道,也要除",言下之意,他只要那些百分百顺从的臣子,无论其人品德如何高尚,只要挡了自己的路就一概斩尽。 恩宠再三的陈天一成为首枚阶下囚,虽不致被行极刑,却也因孤独而最终自尽。 一时间,竟将满朝文武震得腿肚子打颤。 可谓江山已定,再无他选。 锦衣夜行,暗查大臣纵使已彰显帝王权威,康熙仍未就此止步。 御驾亲征,肃清贪腐;夜行暗访,倾听民声。 这一连串铁面无私的决绝手腕,着实令群臣侧目。 一日夜半,康熙命从卫随从披麻打扮,伪装为平民百姓,暗中潜行于城乡巷陌之间。 走访间,皇上所见所闻令他大开眼界。 权臣家眷的院落里锦衣玉食、花香鸟语、珍宝琳琅;而民间则十室九空、草残饿殍、冷冻交加。 翻然之间,帝王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被蒙蔽的愤慨。 幸喜早有二祖先嘱的当头一锤,否则他几乎就此迷失在那些谀词阿权的华丽包装中了。 是役,先是查办了内阁首辅圣恩浩罪案。 圣恩浩一家本是封疆大吏,家财万贯。 但查实后竟发现其贪污受贿、剥削百姓无所不用其极。 是役,数十箱重金被挖掘出自其私宅窖藏。 余者父子均被问斩,家产被没入官库。 随后,朝野震动,权贵阶层疯狂蚕食的狰狞面目逐一暴露在御前。 不久,康熙又一连杀了数十员大员,震慑宦海。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查理格勒格勒等人。 查理是满洲世族,本为开国功臣。 可他死后遗孽竟在朝为非作歹,阻碍朝纲。 康熙因之格杀勿论,留下"剐骨三代"惨绝人寰的千古传说。 绝不姑息亲信、满汉无分、夷灭贪腐的断腕手段,促使康熙很快成为独掌大权、无可匹敌的皇帝。 上至王公将相,下至文职武员,无不心怀戒惧。 终于,阖府振作,遵奉皇命,大局渐趋于稳定。 而在权力肃清的同时,康熙也在悄然积蓄着为臣为民的闳意。 日后的一些变法革新,就是在这种蓄势阶段埋下了伏笔。 断臂求全,力挽狂澜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的肃清,康熙的专制统治终于站稳了脚跟。 然而,此时的大清国力已渐见衰微。 边陲屡屡传来骚扰的消息,内地亦时有暴动作乱。 为挽救将亡的大清江山,康熙不得不亲自挺身而出,断臂求全。 内忧方面,最棘手的要数三藩之乱。 耿精御、郑经等人趁乱作descended。 他们号召起义,声言"驱除矮子",直指康熙亲政年幼。 起义一开始便蔓延迅猛,瞬间攻陷大半云贵川一带。 为遏制混乱蔓延,康熙不得不亲征西南。 经数月艰苦征伐,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耿郑诸人皆被生擒,随后被凌迟处死。 而那些响应号召者,则根据事态轻重分别处理,网开一面。 不过,在战火硝烟中,康熙也见识到当年开国功勋黎兰棠的彪悍作为,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当年的彪悍雄才,如今已不复存在,这让康熙感叹朝中实在缺少这样的人才济济了。 外患方面,最棘手的莫过于回民起义。 当年的清朝可是靠着驯服了西北边陲的游牧突厥民族才得以开疆拓土。 然而时过境迁,原本的藩属已在西北大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版图。 加之常年战乱,造成他们深受压迫欺凌,遂在末代皇太极时期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面对如此强大的外敌,康熙亲自督师出征。 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征讨,最终将西北边境彻底武装肃清。 康熙的亲征之举不仅检阅了军力,更扫平了国家前进的一大路障。 此役过后,大清版图彻底统一,国力开始恢复元气。 而这一切,也要归功于康熙亲征边陲的艰难抉择。 罢黜世子,择优建储平定内患外忧之后,康熙算是彻底掌控了大权。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生前孝庄就曾告诫过,太子能立则立,不能立就重新优选。 如今,世子荫庆的种种行为已让康熙大为不满,于是他毅然决然罢黜了这个无能的世子,亲自择优建储。 荫庆自小就深受康熙的溺爱,然而他的为人处事却远远配不上皇储的身份。 他不仅无有建树,更是嗜好纵欲,日夜佚游无度。 最为要命的是,他经常被一些谗佞小人所蛊惑左右,行为溷乱无常。 康熙见状大为震怒,终于在他二十六岁那年,正式将他罢黜为太子。 随后,康熙在众多皇孙中挑选了四名有为青年充任储君,并亲自考核他们的学识才能。 其中尤以胤禛(雍正帝)、胤祥(弘历帝)表现最为出色。 经过数年细细观察,康熙最终将太子之位钦定于胤禛。 而胤祥则被授予"贤于弟"的尊号。 可谓天佑英才,两位新贵显然都是人中龙凤。 其中胤禛极富统兵之才,手眼通天,当世无双。 年仅二十岁,他便镇压了两次准葛尔部的叛乱,一展驰骋沙场的顽强本领。 而胤祥虽然比弟弟年长几岁,却也颇有政治智慧,是位英明谨慎的君主人选。 面对两位儿孙的出色表现,康熙这才算是放下心来。 毕竟大统之传,权力之承袭,乃是万世基业所系。 好在他的英明决断使新一代储嗣人选得以选拔出来。 日后雍正雄才大略,克复盛世,也正是当年他被扶持的结果。 睿智政治,开创新局平定内乱、肃清权贵、挑选储君,经历了一番沉重磨砺后,康熙终于走上了睿智仁政之路。 在他的绝妙掌控下,世道渐趋太平,吏治愈加清明,民生也终于有了几分改善。 一时间,大清江山气象万千,重焕生机。 善政首重团结,康熙深知此理。 为拉拢汉人心力,他广纳汉人入仕,曾几度亲自主持恩科殿试。 每逢遇到人才,无论出身如何,他都会破格录用。 正是如此,才有了诸如佘盛祖、何卓新等一干儒林才俊蜂拥而来。 可谓视野开阔,胸襟广大。 良好政绩促使蒙古、西藏等藩属地区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发展。 蒙古草原上,昔日凶猛的游牧部落在分别政策的疏浚下,渐渐居于朝贡而不作乱。 西北边陲,来自番邦的胡同朝使者络绎不绝,朝贡珍品更是源源不断。 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康熙对于文教事业的殷勤倾力。 雄才大器的他深知学术儒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点。 是故,他竭尽全力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并亲自 参与了《钦定大学衍文》等一系列经典巨著的校订工作。 为此,文化世族如恽钧、阳子澄等名流竞相献艺,形成了空前高涨的文风。 戡乱既定,团结既举,开疆拓土亦成为国策之一。 康熙在正北平定俄罗斯后,顺势收复了黑龙江外西里地区,阔别数百年之久的中俄矛盾终于划平句号。 在疆域版图逐渐统一的同时,他亦将目光瞩望向遥远的西北,并初次同沙俄国进行了一番微妙的外交周旋和地界权属划分。 凡是如此,风威蔚然,遐迩臻庆,而这一切的发轫,正是缘于当年孝庄遗训的深刻启示。 发布时间:2025-03-20 22:49:07 来源:族女网 链接:https://www.zunv.cn/tree/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