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鬼李贺为什么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被父亲的名字给"坑"了 内容: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在线讲义】一句一个知识点,看了就能记住! ||文化常识(七、姓名)(3、避讳)文化常识七、姓名3、避讳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 汉高祖名邦,“邦”改为“国”。 《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 恒山被改为常山。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改为“系”,民”改为“人”。 “三世”称为“三代”,《世本》改称《系本》,柳宗元《捕蛇者说》把“民风”写成“人风”。 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或改为“持”或“化”。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把“治乱不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舍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 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时应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 以上是避君王讳的例子。 此外,文人还避家讳。 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 《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上古时期,不讳嫌名。 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 例如,汉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于不讳嫌名,所以不改变“京兆”字。 三国以后渐渐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亲名忠,因为“忠”“中”同音,所以连带避“中”字,“中”改为“内”,官名“中书”改为“内史”,就是讳嫌名的例子。 “诗鬼”李贺,父亲叫李晋肃, “晋”与“进”同音,儿子李贺就要避“进”讳,连“进士”考试都不能参加了。 由于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 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被改称蒯通;汉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称严助。 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几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几的字)。 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几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 避讳缺笔,是到唐代才有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卅”。 由于跟高中文言文阅读关系不大,就不详细赘述了。 上海市知名高中在职语文教师,专注上海高考语文一对一辅导十五年! 我承诺:上10次语文课,学生的阅读理解有质的提升;再上10次语文课,学生的作文有质的提升。 长按复制:shgkyw,添加“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3-26 17:19:40 来源:族女网 链接:https://www.zunv.cn/tree/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