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贺晓秋曾两救毛泽东的命,建国后主席接见其儿子:我给你两个特权 内容: “你就是贺晓秋的儿子吧,你爸爸曾经救过我哦。 ”1960年的一天,北京的中南海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他的名字叫贺凤生,按照家乡的亲戚辈分,他的奶奶是毛泽东的姑姑。 不过这回他到北京来,不仅是来探亲的,也是来“告状”的。 毛泽东与大家一见面,便热情地邀请他们坐下。 贺凤生被邀请坐到了毛主席的身边,说着说着,毛泽东提到了贺凤生的父亲。 毛主席回想起自己当年参加革命的时候,多亏了贺凤生的父亲贺晓秋。 如果不是他,自己很可能活不到今天了。 因此,如今的主席对于贺凤生也多了几分亲近。 这次会面以后,毛主席还特意许给了贺凤生两项“特权”,令他受益良多。 那么,贺凤生作为一个生产队长,到底为什么进入中南海面见毛主席呢? 当年贺凤生的父亲又是如何救了毛主席,贺凤生手里的特权又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毛主席的革命之路开始讲起。 一 情谊深厚的“表弟”1898年,贺晓秋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乡的韶光村。 因为贺晓秋只比毛泽东小五岁,再加上他的母亲还是毛泽东的姑姑,因此两个人从小就很要好。 贺晓秋家与毛泽东家相距不到十里地,两家得空的时候总是会互相串门。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都会带着贺晓秋去玩耍。 两个人一起捉泥鳅、爬树,好不快活。 等到了上学的年纪,两家的家长一商量又把他们两个送到了同一所学校去念书。 在学校里,毛泽东很快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天赋。 此时的贺晓秋与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两人一起上学,一起放学,简直就跟亲兄弟一样。 后来,毛泽东年满十八岁前往省城长沙读书,贺晓秋也一个劲儿地要跟去,但最后因为母亲的反对只好作罢。 1917年1月30日,毛泽东的母亲在家里举办五十大寿的寿宴,贺晓秋一家作为毛家的亲戚自然也接到了邀请。 贺晓秋一听说许久不见的表哥从长沙回来了,立马兴致勃勃地往毛家冲去。 在简单地给毛泽东的母亲拜完寿以后,毛泽东把贺晓秋拉到了一边神秘兮兮地掏出了一本书对他说道:“现在长沙的各大学校里,学生们都很流行看这本书,我特意给你也带了一本。 ”毛泽东交给表弟的这本书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新青年》杂志。 看着小表弟懵懂的眼神,毛泽东洋洋得意地说道:“等你长大了,你也可以去长沙读书,到时候我们一起探讨。 ”贺晓秋被毛泽东的这一番话弄得晕头转向。 此时,身在韶山农村的他哪里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但很快,毛泽东和贺晓秋都将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并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5年,毛泽东又一次返回了家乡韶山。 这次他表面上是来回乡休养的,实际上却是来帮助中国共产党调查基层农民运动的。 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也到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那里与工人打过交道。 但是他发现中国农民的数量几倍于工人,倘若能够把他们发动起来,所爆发出的力量一定是惊人的。 但调查农民运动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一批有着高尚思想觉悟的农民,让他们积极地带动其他农民学习革命思想,然后自发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此时,毛泽东的脑子里就想到了自己的表弟贺晓秋。 此时,贺晓秋已经二十七岁了,在农村这样的年纪正值壮年,已经可以独立做主了。 基于幼时的感情和信任,贺晓秋将毛泽东请到家里,仔细地听他讲解。 慢慢地,他的脑子里也萌生出了“搞农民运动”的想法。 于是,在毛泽东和贺晓秋的努力之下,韶山地区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讲习所。 后来这样的模式开始扩散到了周围的其他县市,可轰轰烈烈的农民选选活动却让当时主政湖南的军阀赵恒惕颇为忌惮。 在他看来,毛泽东和他所属的共产党会搅乱自己的湖南,自己必须要将他们镇压下去! 发布时间:2025-04-20 17:59:07 来源:族女网 链接:https://www.zunv.cn/tree/7083.html